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要闻动态

赵晋平:服务贸易这样干,有望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内容来源:转载 发表日期:2024/3/6 9:35:34

下载.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晋平

今天我想紧扣“抓住一切时机、主动担当作为”的论坛主题,围绕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中如何进一步挖掘国际循环的潜力等问题和大家进行分享。报告的题目是“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般来说我们强调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互促进,但对国际循环而言往往关注的是和货物贸易相关的问题。实际上,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角度来看,服务贸易同样具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今天要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关键词:宏观经济、服务贸易、行业特点、政策建议,要讲的内容分四个部分,前三个是判断,第四个是建议。

01

首先,第一个判断是,服务业增长成为经济回升主要动力,服务贸易对增长的带动作用仍然偏弱。

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疫后复苏,经济增长强劲反弹,达到了5.2%的水平,这也可以说是位居世界主要国家的前列。并且超过了我们在年初所制定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实际上在有些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第三产业在疫后复苏中可以说是提供了主要的动力,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观察到。

比如说,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增长5.8%,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了54.8%,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对于GDP的增长贡献率在2023年达到了81.6%,也就是说在GDP的增幅中有81.6%是由服务业增加值也就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量所带来的。凸显了服务业增长对于拉动中国经济疫后复苏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中,竟然占到了81.6%的贡献率,意味着GDP的5.2%增幅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所带来的就达到了4.2个百分点。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增长,我们的GDP增长可能会更低。这也充分说明了,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服务业的增长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源泉。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

☛服务业发展本身也是存在着双循环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挖掘服务业增长的潜力?

毫无疑问,在2023年,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疫后国内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带来的,而从海外服务的净需求的角度来看,可能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恰恰可能是我们可以挖掘潜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发布的2023年国际收支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都是下降的,其中服务贸易出口的2023年同比下降幅度达到了7.7%,这还是比较大的下降幅度。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疫后阶段,服务贸易总额2023年实现了10.3%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进口增长了24%所带来的。这也充分地表明,服务业的增长,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增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国内需求的反弹所带来的。而外部净需求对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做出的贡献,至少从统计上来看并未达到预期。

再具体做一下分析也可以看到,整个服务业的增长,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增加值5.8%的增长,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服务贸易的逆差由于扩大了0.96万亿元人民币,导致了它对服务业5.8%的增长的贡献率是负的,导致服务业的增加值少增长了大约1.2个百分点。如果从服务出口的角度来看,由于服务贸易出口下降7.7%,实际上也是导致了第三产业的产出增加值增长速度下降了0.24个百分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做出的一个判断就是:在国内需求驱动下服务业为疫后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海外服务需求对拉动服务总需求增长的作用偏弱。

当然有一个结论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疫情持续的几年中,特别是2021年,无论是从海外净需求的角度,还是从面向海外的服务出口的角度来看,恰恰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都是正向的,分别达到0.6、0.7个百分点,从此我们可以看到疫情期间服务贸易发展,对稳定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上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结论。

02

第二个判断是,服务贸易依存度和服务出口竞争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这一部分,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服务贸易对经济回升的拉动效应未达预期呢?

实际上这也和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有一定因果关系。中国经济的服务贸易依存度和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着进一步提升的较大空间。

实际上要做出这样一个判断,首先要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也就是GDP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也就是中国经济服务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这个水平实际上比疫情期间还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服务进口的拉动下。但还未回升到疫情之前5%以上水平。另外从服务出口的角度来看,2023年GDP的服务出口依存度只达到了1.8%,这个比例与疫情期间相比还略低一些,比起疫情之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贸易依存度偏低,这可能是服务贸易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

☛中国的服务贸易体量较小、这是目前存在的短板,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不足是服务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方面说明了海外服务净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甚至可能是负向的;另外一个方面恰恰说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偏弱。我国的货物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但服务贸易实际上大多数年度都是较大的逆差,尤其是在2023年这个逆差的规模比2021年、2022年都是有所扩大的。这也说明了,作为一个长期的趋势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了逆差,这本身也是缺乏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还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

☛中国的服务贸易到底具有什么不足和短板?

首先从国际上来看,就贸易依存度而言,2022年的WTO统计显示,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相对全球GDP的比重是7%,而我们在2022年按WTO的统计是2.1%,这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和全球平均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和一些服务贸易或者说服务业发展比较快、体量比较大的经济体相比差距更大。顺便说一下,按照WTO统计,2022年全球的货物出口贸易依存度是24.1%,这比中国2022年时的18.8%也要高,所以尽管中国是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在全球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但相对于经济总量来看,我们和全球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货物贸易还存在着提升的空间。

但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服务贸易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假如服务出口依存度由现在2%左右提高到全球平均的7%,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至少可以使得GDP总量在原有基础上扩大5%左右。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刚才讲到了逆差,也可以拿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逆差特别是相对逆差率来做一个比较,也能充分说明在中国的服务贸易中目前还存在着不足或者说短板。

比如,同样是根据WTO的统计,按照2022年的水平计算,中国的服务贸易的逆差率是4.4%,实际上根据中国国际收支统计计算的结果是相对逆差率是12%,尤其是2023年进一步扩大到了接近30%的逆差率。这个水平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英国、欧盟、新加坡,还有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和这些国家的较大顺差率形成了较大反差,这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3

第三个判断是,推进旅行和货物相关服务出口疫后复苏需要持续发力。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一些行业分析。2023年究竟是哪些服务需求略显不足?哪些服务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哪些服务贸易可能为我们带来增长新动能?

☛首先看分项目服务贸易顺差率或逆差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贸易竞争力。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在加工服务和维修服务,这两个和制造业相关的服务项目上,我们长期保持了顺差,在2023年顺差还有所提升。另外在建设这个领域,由于我们为海外提供的建设工程承包以及设计、咨询服务等也具有一定优势,从而长期有顺差。还有一个保持顺差的领域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数字服务贸易,也就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这个领域,这几年尤其是疫情期间中国的数字贸易实现了增长,我们在这个领域保持了顺差,而且顺差的比例是在提升的。

但我们要注意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有较大的逆差,而这些逆差对整体2023年服务贸易24%的逆差率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哪些服务逆差的影响较大呢?一个是旅游或者说旅行服务,我们的逆差率超过了80%,也就是说我们的旅行服务的出口远远小于服务进口;换句话说出境旅游或留学的人数远多于入境旅游或留学人数。另外包括在知识产权使用费和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等这样一些领域,也是有较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这是我们对竞争力的分析。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2023年和2019年做比较,这些分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中哪些领域恢复到了疫情之前水平?哪些领域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根据国际收支表的计算结果显示,旅行服务、加工服务等两项服务出口尚未恢复到2019年水平,其中旅行服务出口仅恢复到2019年的4成。

2023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2019年增长了35.8%,其中,旅行服务、加工服务出口下降,分别导致总体出口增长率下降了8.1和1.0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假设旅行服务、加工服务出口刚好恢复到2019年水平,我国的服务总出口增长率至少还可以提高近10个百分点,对经济复苏将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分项目来看,运输、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和文化娱乐服务、保险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2023年的出口都已经远远超出了2019年的规模。

其中,运输服务、包括我们刚才所说的数字服务出口,也包括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2023年比2019年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都在接近70%上下的增长。这几个项目的增长对拉动整体的服务出口增长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说运输服务出口增长超过了90%,拉动了整体的服务出口增长达到了17.7个百分点,可以说作出了突出贡献。数字服务贸易贡献了10个百分点,其他商业服务贡献了13个百分点。

作为结论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应在保持其他服务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持续推进旅行以及和货物相关的服务出口疫后复苏,促进这两个领域服务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这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04

第四个部分是政策建议,深化服务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培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服务领域开放。

我认为从要提振服务贸易,特别是培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振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在有些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国内的规制本身还存在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如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公平竞争条件等领域。尤其是在这些领域,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体制条件是有所不同的,作为政府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在很多政策的协同性方面恐怕还有待于通过推进服务业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各个不同部门之间政策协同性来优化。这是提升整个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外,旅游业当前无论是投资准入还是市场准入方面和开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扩大开放,促进国际旅游服务出口加快复苏和持续增长,使得我们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还有一些现代服务业比如说教育、文化、医疗、电信、金融等扩大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凸显。我们目前的投资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多数的特别管理措施都是和这些领域有较大的关系,我们需要通过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发展来为服务贸易,为服务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创造更加有利的制度政策条件。这也是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服务贸易政策。

我觉得我们首先可以在自贸实验区和自贸港要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比如说CPTPP等具有较高自由便利化水平的贸易规则,尤其在服务贸易领域,一些规则是值得我们逐步在自贸实验区和自贸港率先试行,通过这种方式为全面的服务业改革开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其次是在服务业领域更容易存在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真正实现内外资企业一致的市场准入的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

再次在服务贸易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有关服务出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要进行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在货物贸易的出口方面有许多鼓励性政策,但是在服务贸易的出口方面还缺少政策激励和引导。如何建立有效的促进政策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数字经济规则。

我觉得一方面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安全有效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这是一项已经在自贸港和在一些重要自贸试验区试行的政策,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首先从商业人员往来和旅游往来来看,如何能够和国际互联网实现有效安全的链接,这也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

海外商务人士和游客,面对国内已经非常发达的数字技术,比如通过支付宝或微信的支付方式,恐怕还很难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望而却步,在中国不能随其所愿手持现金花钱消费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在持续提升这些商业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和便利化的同时,兼顾商业服务的包容性十分重要,要通过强制性规则要求商家必须兼备信用卡和收取现金的结算条件或推出鼓励类措施,使得海外游客使用信用卡或现金轻松花钱。疫情期间的人员流动管理曾经有过类似的问题,所有通道必须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帮助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扫码填报人员完成必要手续,这就是包容性措施的具体体现。当然游客消费支付不是有一个专人负责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商业规则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采取必要行动。

☛四是产业配套措施。

在货物相关的服务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推进有利于扩大服务出口的政策环境建设。维护和修理、加工服务等面临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比如说有关限制旧机电设备进口政策。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些政策措施,使得维护和修理,特别是加工服务等我们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释放更大潜力。

同时,目前正在推进逐步扩大商务人员和游客免签范围的开放政策,对于完善旅游服务出口配套环境、促进服务贸易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当持续推进并逐步加大政策力度。

另外,为促进境外专业技术人员入境提供相应专业服务,有必要在自然人流动领域进一步推出自由便利措施,比如进一步开放对境外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认定。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更多地吸引来自境外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为国内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专业技术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我想这也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以上是我关于如何通过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等问题的几点认识和建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下一篇: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谈2024年1-2月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业务联系:

0531-89732938

sd_fmxh@163.com

业务支持:山东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处 技术支持:山东省商务厅信息中心 山东新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07582号